新闻动态

5G为视频会议创造网络基础,8K 视频会议将成现实

发布时间:2019年07月05日    转载自:    
如今,随着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地推进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,驱使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 视频会议方式进行沟通,以实现更优的通信和协作效率。

 2019年视频会议市场规模将达550亿美元 

视频会议是指位于两个或多个地点的人们,通过通信设备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软件,实现面对面交谈的会议。视频会议的早期概念 Picturephone由美国的 AT&T于 1964 年在世界博览会上推出。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,AT&T开始提供 Picturephone 服务,而爱立信也展示了其第一个视频电话。在此阶段,视频会议的主要技术是通过模拟公共交换电话 网(PSTN)传输语音和图像,成本高、体验差,仅用于高端商务场合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,国际电信联盟(ITU)也从1996年开始制定视频会议标准,进入 21 世纪之后以发展成硬件和软件两种主要的产品类型。


如今,随着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地推进和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,驱使越来越多的用户采用 视频会议方式进行沟通,以实现更优的通信和协作效率。


根据 Frost & Sullivan 数据,2012至2016 期间,全球视频会议市场的市场规模以每年 7.5%的复合年增长率从319亿美元 增长至 426 亿美元,而从2017年到2021 年,Frost & Sullivan 预计全球视频会议的CAGR将达到 8.3%,2019年市场规模 550亿美元。




 H.323与SIP是视频会议系统两大主流标准技术 

早期的视频会议系统多采用 H.320标准,它构建在一系列专用的视频会议技术和标准之上,但是连接较为固定、带宽利用率低、开放性差,因此在IP网络普及的背景下,基于IP分组交换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快速兴起,其中H.323标准和SIP协议是当前视频会议系统的主流标准技术。


H.323是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(ITU-T)提出、基于电信网信令和协议制定的IP 多媒体标准,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实现多媒体通信的一个框架性协议,采用的是电话信令模式,吸取了许多电信网的组网、互联和运营经验。


H.323标准由一系列子协议组成: 通信控制协议、音频编解码协议、视频编解码协议以及数据会议协议,可利用H.323技术实现多种应用和业务叠加到同一个传输网络平台上,视频会议仅是其应用之一。H.323系统由终端、网关、网守、MCU 等模块构成,其中终端是分组网络中能提供实时、双向通信节点的设备,具有系统控制单元、媒体传输单元、音频编解码器、视频编解码器以及基于分组的网络接口等。


SIP是一个面向网络会议和电话的简单信令控制协议,利用请求响应机制实现会话控制,可以用来创建、修改和终结一个或多个参会者的会话进程。


SIP协议本身只能传送会话控制信息,因此必须与其他协议配合才能提供完整的服务,SIP协议继承了互联网协议简单、开放、灵活的特点,信令简单易于扩充。SIP 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用户代理和 SIP 服务器,其中用户代理是呼叫的终端系统,SIP 服务器是处理呼叫相关信令的网络设备。

 


SIP 协议与互联网结合紧密,对于终端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相较之下,H.323 系统 的终端的功能比较简单,呼叫控制、媒体传输控制等功能都主要由网守来实现。而 SIP 的终端则更加智能化,需要同时提供数据和控制信息,因此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了边缘。

 

 软件视频会议在 5G 时代的成长潜力更大 

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是指基于嵌入式架构的视频会议通信方式,通过DSP+嵌入式软件等实现视音频处理、网络通信和各项会议功能,并且依托专用的硬件设备终端来实现远程视频会议的一种形式。硬件的最大特点是性能好、可靠性高,缺点是价格相对较高,对设 备终端和内网的配置比较冗杂,安装繁琐,且功能比较固定,难以覆盖现代会议场景的多 功能需求。


软视频会议系统是基于 PC 架构的视频通信方式,主要特点是依靠 CPU 处理视频、音频编解码工作。软视频系统的优点是系统成本相较硬件解决方案低,同时可以支持多人大型会议,随时随地会议更加贴合“远程”概念,而缺点是通过软件实现的远程会议通常依托于互联网,面临着互联网服务的一些共性问题,如服务的安全性、网络质量以及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等,而5G的应用则为软件实现方式的推广构建了网络基础。

 


5G 提升远程会议系统性能表现,有利于开拓市场。根据华为《室内 5G 网络白皮书》中 数据,图表 10 列示了超高清视频的网络需求,5G 的应用将使得稳定的 8K 视频会议成为现实,视频会议的移动化或将普及,进而促进其在“智慧医疗、智慧教育、应 急指挥、智慧金融”等行业的应用拓展。

 


分享

咨询客服